原标题:客观认识PPI向CPI的传导
CPI与PPI分别显示着消费领域与生产领域商品与服务的价格变动,二者有一定的联系。基于全球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的现实,国内PPI的上升具有逻辑上的合理性,对CPI的传导有一定必然性,但因传导渠道和供给方面的原因,特别是若无内需趋热相叠加,今年CPI的涨幅将是有限的。
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与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是观察和评价经济运行情况的两个重要指标。央行近日发布的《2021年第一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指出,近年来我国PPI向CPI的传导关系明显减弱,国际大宗商品价格起伏波动对我国CPI走势的影响也相应较低。报告说,我国作为大型经济体,若无内需趋热相叠加,仅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也并不容易引发明显的输入性通胀。报告还强调,全球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可能阶段性推升我国PPI,但输入性通胀的风险总体可控。
CPI与PPI分别显示着消费领域与生产领域商品与服务的价格变动,二者有一定的联系。一方面,PPI中的生产资料变动必然带动CPI中任何一个权重因子的变化。比如,作为生产资料的原油价格上涨,就会增加CPI中权重因子里的猪肉、蔬菜等运输成本。另一方面,PPI中的消费资料内容也与CPI的因子构成多有交集和重叠。可以看出,PPI既可以在生产资料端通过上下游产业链对CPI进行价格传导,也可以在消费资料环节通过消费品价格的变化直接引起CPI的变化。
今年以来,全球大宗商品出现连续上涨势头。由于经济全球化、期货市场价值百科发现功能等因素作用,国内大宗商品与海外大宗商品同步性较强、联动性较高,带动了PPI指标的变动。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4月份我国PPI同比上涨6.8%,创出2017年11月份以来新高;同时,4月份国内CPI同比上涨0.9%,不仅创出去年10月份以来的新高,而且出现连续4个月同比涨幅回升的态势。在具体分项指标中,4月份电冰箱、洗衣机、电视机和笔记本电脑等工业消费品价格均出现了0.6%至1.0%的涨幅,通信等服务产品也出现不同程度上涨,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引起PPI上涨,进而触发CPI上涨的成本推动型通胀初见端倪。
未来一段时间,全球大宗商品价格大概率存在继续上涨的可能,加之国内经济持续复苏形成的需求共振,PPI接下来可能还会继续攀升。但是,PPI最终能否传导到CPI,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一般来说,PPI传导至CPI,离不开居民消费的牵线搭桥,但目前来看,国内经济复苏的供给端好于需求端,整体消费还未复苏到疫情前水平。而且,目前国内消费类商品在供给端总体呈现过剩状态,市场竞争激烈,终端产品涨价会很慎重,企业很难将上游原材料价格上涨的全部成本完全转嫁给终端消费者,CPI即便出现上升也幅度有限。
还有一点需要强调,作为CPI的重要权重因子,猪肉的价格作用值得格外关注。数据显示,国内生猪供给已基本恢复。年初至今,猪肉价格降幅已超过20%。在猪肉价格总体趋于下降、粮食连续多年丰收、农产品自给率总体较高的情况下,今年我国CPI涨幅将较为温和,很难有过头表现。
综上,基于全球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的现实,国内PPI的上升具有逻辑上的合理性,对CPI的传导有一定必然性,但因传导渠道和供给方面的原因,特别是若无内需趋热相叠加,今年CPI的涨幅将是有限的,输入性通胀风险总体可控。
原标题:客观认识PPI向CPI的传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