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大数据、人工智能的飞速发展,在大基数的前提下,我国已经跃升成为生产和积累数据量最大、数据类型最丰富的国家之一。万物互联时代,智能也赋予了家电圈无限可能,近几年,智能家电已然成为家电行业发展最为主要的赛道。
根据IDC发布2021年中国智能家居市场预测,预计到2022年,将有85%的设备可以接入互联平台,15%的设备搭载物联网操作系统。随着人们消费水平日益提高的情况下,在选择购买家电时,能效、性能以及智能控制都成为了重要的参考标准。
然而,随着智能家电愈加备受欢迎,行业中有关智能家用电器泄密的声音也越来越大。近期,俄专家就就此发布警告称,一旦遭到黑客袭击,智能家用电器不但可能导致用户信息被窃取,甚至会沦为大规模网络攻击的“帮凶”。
俄专家特别指出,用于收集用户信息最常见的设备是智能手机、监控设备和各种智能家用电器。它们收集的数据范围很广,从照片、视/音频材料,到信件、邮件等都难“幸免”。收集到的数据可用于各种目的:勒索、破坏商业活动及获取个人利益。对用户来说,这样的信息收集活动不易被察觉。
当智能家电设备的蓬勃发展与用户个人信息安全问题形成悖论时,智能家电如何跨越用户信息泄密这道坎?
时至今日,伴随对智能化的逐步适应,人们虽喜欢将电视、冰箱、空调和微波炉等家电电器与网络连接,但自身网络安全意识仍旧薄弱,极易遭到黑客入侵。
今年的央视3·15晚会就指出,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人脸、指纹、虹膜等生物信息正成为隐私泄露的又一个“高危地带”。其曝光,科勒卫浴安装人脸识别摄像头,该公司在全国拥有上千家门店,消费者只要走进其中一家门店,就会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摄像头抓取人脸并自动生成ID编号。
可见,不仅是使用家电要提防,如今连购买都需要时刻担心个人信息的泄露。
对于如何避免个人信息泄密这一问题,专家就用户方指出,来路不明的软件不要随便安装;使用智能手机时,不要修改手机中的系统文件;不要随便参加注册信息获赠品的网络活动;网购家电最好去大型购物网站;设置高保密强度密码。
与此同时,国家也陆续正式出台了相关规定。资料显示,2021年1月刚生效实施的《民法典》就设立了专门章节规制个人信息保护。同时,全国人大常委也正会加速审议《个人信息保护法(草案)》,通过后将成为我国个人信息保护领域效力最高、适用最广、规定最全的法律文件,为如何做好个人信息保护划出底线和红线。
对于既定事实,国家也给予消费者了一定保护。其中,四部门联合发布的《常见类型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必要个人信息范围规定》就对APP乱调用权限问题进行了规范,其指出,如果某些APP违反了该项规定,消费者可以进行举报。
目前来看,个人信息保护之路仍旧任重道远,需多方联手打通梗阻才能形成协同共治局面。
而在此之前,专家呼吁,除加强立法、加大打击力度外,守护个人信息安全,还需关口前移抓预防,压实国家机关、企业、网络主体等信息采集方的主体责任,敦促强化内部监管和自律,借助防窃密、防篡改等技术手段筑牢“防火墙”,切实解决滥用个人信息、对个人信息数据管理不力等问题,助推形成协同共治局面。
责任编辑:李群
原标题:智能家电如何跨越用户信息泄密这道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