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中国科学网>资讯>正文

神奇的悬棺现象 揭三峡悬棺千古之谜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时间:2018-04-02 16:16:45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贺军翔
中国的悬棺葬制有着悠久的历史,其时代,远自我国商周时代便已出现。如福建武夷山上的船棺,经科学测定为3800年前的遗物,被认为古代越人先祖所为。其他还有江西贵溪的崖棺,被定为2000年前春秋战国的遗物,其民族被定为干越和瓯越人。贵州省松桃的悬棺是距今1600年前的晋代遗物,视为濮人所葬……

  悬棺是我国古代一种奇特的葬俗,它曾分布于我国南方许多地区,已知有台湾、福建、江西、广东、广西、湖南、湖北、贵州、四川等13个省区,在东南亚及太平洋南部岛屿上也有发现。神奇的悬棺现象,一直是我国名胜古迹之谜,历来为中外学者所。

  四川大宁河小三峡内的岩棺就是典型的悬棺遗迹。在“岭峭山奇险水多”的小三峡旅行,能看到陡峭如劈的褐色山崖的岩隙中,横搁首一具具漆灰色的棺木,当地人称其为“铁棺材”或“仙人棺”。泛舟大宁河,仰望铁棺材高悬云雾中,特感神秘莫测。

  大宁河岩棺一共有多少?据有关单位查勘,已发现7处岩棺群,岩棺总数300多具,其中棺木保存完整的有70多具。岩棺距河面最低的有30米,最高者有 500米以上;从岩顶下去也有300多米。如此“上不着天,下不着地”的悬棺是怎样安置进去的?实在让人百思不得其解。综合各地悬棺的现场观察,人们有这样三种解释:一为栈道说,即悬棺是通过平行的桩孔,联桩铺道而设置;二为下索说,人们曾在桩孔旁发现有踏脚窝,即用绳索从山顶悬着棺材向下放置的;三为上攀说,即指距地面较近的棺木,可能为人工攀登悬置而成。大宁河小三峡的悬棺重达千斤,要将它搁置在崖洞岩洞之中,的确不易。至于用何种办法,说法也挺多,但比较可信的是第二种说法,即下索说。

  据巫山县志记载,古代人死之后。“于临江高山半助龛凿以葬之。自山上悬索下枢,弥高者以为至孝。”过去巫山一带民间有这样的说法,老人在未死时,自己选好一个岩洞作为葬地,命小辈营造,死后就能及时安葬。这些营造悬棺葬地的人,是用“放虹”(即用绳索自山顶悬荡而下)的办法,进岩洞做好地基。然后再将棺村化整为零,一块块吊下来,在岩洞里就地再安装成。待人死了,就将尸体和随葬品分别用同样的“放虹”方法,悬放下来,安置在棺中。巫山某些地方至今仍保留有生前预营墓地风俗,也许能说明这种解释有一些可信处。

  这种“放虹”,可放300至500米长。由于绳索是用葛麻加细篾、皮条搓就的,故不易磨损和被飞禽猛兽咬断。巫山一带的农民到岩壁上采药,大都用这种办法。过去有的人以为悬棺中有金银财宝,就“放虹”荡下去,见棺材里无非是一具尸骸加上一些竹木器皿,便一扔了之,破坏了不少悬棺。

  悬棺是一种带有传奇色彩的葬俗,是我国重要的民族文化遗迹。古代人为何要将棺材悬置高山绝壁上,也为众人猜疑而多年未获解答的历史之谜。目前,对古人实行悬棺也有数种解释:一说是借音“高棺(官)”,以使子孙后代显贵;一说是保护先人尸体,不让人兽侵犯;再一说是实行悬棺的民族过着游猎生活,随山而居,沿山而葬。总之,有关悬棺历史的研究刚刚开始,悬棺之谜有待全面揭开。

“如果发现本网站发布的资讯影响到您的版权,可以联系本站!同时欢迎来本站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