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中国科学网>资讯>正文

地球骤变的强大威力:揭秘恐龙缘何而亡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时间:2018-03-01 22:42:51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胡兵

  地球历史上的中生代曾经是爬行动物恐龙的天下。它们大多体积庞大,并且种类繁多。目前,世界上已经发现的恐龙化石就多达几百种,这样一种曾主宰地球l.6亿年之久的庞大动物类群在白垩纪末期却突然灭亡了,在生物史上写下了令人费解的一笔。

cript>

cript>

  距今约两亿年前,为海陆交替的地质时期,全球气候温暖湿润,裸子植物羽杉、苏铁、银杏等生长十分繁茂,成为森林中的主要成员。同时,爬行动物也发展起来。到侏罗纪时期,爬行动物恐龙种类繁多,成为动物界的霸主,这一种族占据了海、陆、空三大生态领域。空中有飞龙,海洋中有蛇颈龙,陆地上有梁龙、雷龙等。因此,后人将这个时期称之为“侏罗纪”,即恐龙的世纪。经过一亿年的盛世,到侏罗纪末期,庞大的恐龙却神秘地灭绝了。因为恐龙早于人类统治地球,不可能有相关资料帮助我们解开恐龙灭绝之谜,因此这也一直是人类所关心的话题。

  迄今为止,各种有关恐龙灭绝原因的解释均不能自圆其说,其中最受人的莫过于由美国物理学家路易·阿尔瓦雷兹提出的小行星撞击地球的假说。他在研究意大利古比奥地区白垩纪末期地层中的黏土层时发现,微量元素铱的含量比其他时期陡然增加了30~160倍,之后人们从全球多处地点取样检测都得出同样结论,白垩纪末期地层中铱元素含量异常增高在全球范围内具有普遍性。于是阿尔瓦雷兹便以此推测,在白垩纪末期有一颗直径约为10千米的小行星撞击了地球,恐龙就是在这次撞击中灭绝了。

  按照阿尔瓦雷兹的假说,恐龙的灭绝和一颗天外“来客”密切相关。他推测在恐龙生活的年代,天外一颗小行星碰撞了地球,一时间空中布满灰尘,满天的灰尘遮蔽了阳光,大气受到了严重的污染,植物因为无法进行光合作用而大量死亡,食物的金字塔一下子倒塌了。最先死去的自然是那些可怜的大块头食草性恐龙,随着大量食草动物的死亡,以巨大身躯着称的恐龙,此时庞大的身体成了它们最大的负担,因找不到大量的食物,曾经辉煌的统治者只能被活活饿死。

cript>

cript>

  另一方面,由于地壳运动及火山喷发,气候的变化很大,强烈的季节性气候占据了优势。持续变冷或持续变热,对恐龙造成极大的威胁。气候的骤变对冷血性的恐龙来说更是致命的,它们不能像恒温动物那样懂得靠调节体温来维持生命。极冷极热的气候让大批恐龙被冻死或者热死。再加上恐龙躯体庞大,它们无法像小巧的蛇、龟和蜥蜴那样,可以钻孔或爬进洞穴,躲避恶劣的气候,从而免遭灭顶之灾。恐龙躯体大,头脑小,指挥不灵,适应能力不强,也是造成它们灭亡的原因之一。人们还猜测,到后来,由于食物极度匮乏,恐龙们为了获得生存的机会便开始互相残杀争夺食物,这也加剧了它们的灭亡。

  也有人提出了恐龙的灭绝与地球内部的骤变有密切关系。

  我们知道,地球内部的热核反应会不断积聚起巨大的能量,一旦地壳承受不住时,内部压力便冲破地壳并突然释放形成大爆发。铱这种主要存在于地核内的元素在大爆发时通过熔岩喷发从地球深处被带到地壳表层,而公认的标志着白垩纪结束的黏土层正是由大量火山灰尘堆积而成。所以,白垩纪末期地层中铱含量普遍增多并不能说明当时有陨石撞击了地球,这很可能与当时地壳内部发生的一次普遍性剧烈喷发有关。

  从现有的化石中我们不难发现,绝大多数恐龙的死亡时间和绝大部分恐龙蛋化石的产出年代是在白垩纪末期,而已发现的恐龙和恐龙蛋化石全部保存在富含铱的薄黏土层下的地层中,这与地质学界认定的白垩纪末期大规模造山运动等一系列全球性地壳构造剧烈变动的时间相吻合。

cript>

cript>

  近年来在内蒙古巴音满都呼白垩纪末期的地层里出土的数百个原角龙和甲龙化石中,大量完整的恐龙骨架成群堆积在一起,从遗骸的埋葬姿势看,它们是在极度的痛苦中死去的,其中还有整群的幼年恐龙的骨架。这一情景显示出它们是灾难性的集体死亡,而且死后尸体迅速在原地被埋葬。同时发现当地含化石的岩层是一种砖红色的粉沙岩层,这种由大量火山灰堆积而成的层积岩正是形成化石的最佳环境。可以推测那次环境剧变的过程相当突然和短暂。因为,如果地球的环境是在较长时间内逐渐变化的,恐龙种群也是缓慢消亡的话,那么它们是不会留下这么多埋没时间相对集中的恐龙蛋化石和整群幼年恐龙化石的。所以,大多数恐龙应是在生存环境一直基本正常的情况下因突然降临的毁灭性灾难而大批死亡的。

  大量体现当时地球环境特征的动植物化石均显示,白垩纪末期以前,地球大气层的密度和厚度远远超过现在,地表较为平坦,全球都是非常温暖潮湿的气候环境。那时极地和赤道温差很小,20世纪80年代,加拿大地质学家曾在北极圈内的埃尔斯米尔岛发现了一片以水杉为主的化石树林,林中还有鳄等动物化石,说明极地曾具有热带的气候环境。自然环境是决定生命存在形态的主要因素,地球环境大变化后,当那些身躯庞大的恐龙赖以生存的湿热环境不复存在时,即使有一些幸存下来,也无法适应相对寒冷干燥、有冷暖季节区分的气候环境而继续生存。所以,大多数恐龙的绝迹便自然而然了。

  还有一部分幸免于难的恐龙(大多体形较小),以及一些早在侏罗纪就进化为原始鸟类、哺乳类的动物,遵循着自然界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法则,在相对恶劣的环境中,经过7000万年的不断演变,大多数物种改变了原来的形态,由冷血动物进化为耐寒的能调节体温的温血动物(鸟类、哺乳类)。当然,每次大规模物种进化后,总会有一些物种保留原状,像鱼类进化为两栖类后,鱼类还延续生存,爬行类中也有极少数(鳄、蜴、蝎等)至今仍然保持了7000万年前恐龙的原始形态。

cript>

cript>

  地球岩层中的生物遗迹揭示,在生物进化史上,每隔一定时间就会发生一次物种大灭绝,白垩纪末期的恐龙灭绝不是生物进化史上唯一的灾难,在比恐龙消失还要早的年代,就曾发生过绝大部分无脊椎动物在很短时间内突然毁灭的现象,即“寒武纪生命大爆炸”现象。就像生物从单细胞向多细胞进化与爬行动物向哺乳动物进化一样,它们需要一个进化的过程。

  对于最为人所认可的“恐龙灭绝是外来小行星撞击地球引发的”这一说法,迄今仍然没有可靠的证据可以证明。但是,地球内部至今仍在继续的地质构造频繁变动的事实表明,周期性地壳构造变动引起的环境“灾变”在生物进化过程中始终起主导作用,当然,小规模的物种逐渐进化也是贯穿于整个生命演变过程中的。周期性天体爆发(如新星爆发)是包括地球在内的所有行星在演变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那些山脉中的海洋生物化石和海底矿藏就是解释恐龙时代因地壳剧烈变动而终结的最好说明。

  后来,一群加拿大的恐龙化石考古学家在对他们发现的恐龙化石进行仔细研究后,对地球骤变导致恐龙灭绝又提出了一点依据,他们通过研究证明,早在所谓的小行星撞击地球之前,恐龙这一物种实际上就已经濒危了。他们在加拿大的阿尔伯塔发现了一组大型的恐龙化石,而正是这些化石说明了它们死亡年代气温的急剧变化。这些化石大约是在白垩纪的最后1000万年前形成的,这在地质年代中属于极短的一段时间。

cript>

cript>

  加拿大皇家蒂勒尔博物馆的馆长、考古学家唐·布林克曼是这次考古发现的领头人。他表示在发现化石的周围环境中有着温度变化的种种证据:化石周围的泥土和石头,以及泥土中的煤炭形成,还有当时植物生长缓慢和伴随着连绵不断的雨季。这一切的证据都表明,当时地球正在经历着一场温度急剧下降的劫难。考古学家认为,从发现的种种证据表明,当时的温度从华氏77度一直下降到了华氏59度,一下子下降了将近20度。这种骤变使恐龙对环境极为不适应。因此这批科学家得出结论:导致恐龙灭亡的主要原因是温度的急剧下降。

  趣闻解密点评:小编认为,用小行星撞击地球来解释岩层中铱含量增加和恐龙灭绝存在许多疑点:

  1.小行星一般都是由硅、铁类元素构成,这样巨大的小行星落在地球表面即使经历漫长的岁月也不可能踪迹全无,而在地球上从未发现有这样大的陨石;

  2.白垩纪末期的岩层大部分是熔岩冷却形成的火成岩,由尘埃堆积而成的沉积岩只占地表很小一部分。仅一颗小行星撞击扬起的尘埃能够把当时地球上绝大多数动植物埋入深达几千米的岩层中吗?

  3.一颗小行星所含的铱元素能均匀地散布以至覆盖整个地球表面吗?铱元素在地球深处也同样存在,为什么只推测铱元素来自地球以外而不是来自地球内部呢?

“如果发现本网站发布的资讯影响到您的版权,可以联系本站!同时欢迎来本站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