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中国科学网>资讯>正文

南京长江大桥为何成了自杀者的天堂?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时间:2018-01-24 00:27:24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张峻宁

  世界各地都不乏这种“自杀之地”。而大多数是风景壮丽的旅游胜地。比如美国旧金山“金门大桥”、英国伦敦桥、加拿大尼亚加拉瀑布等等。为什么这些风景名胜会成为“自杀之地”,令许多人千里迢迢赶去自杀呢?

  南京长江大桥是我国着名的人文景点。然而,据有关部门的不完全统计,在大桥建成后的38年里,已有2000多人在这里跳桥身亡。

  一位中年男子跨越桥栏,站在了大桥的外侧,面江而立。他脚下,距离桥面80多米的地方,长江水绵延流过。他似乎完全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直到见状赶来的救助者用双臂紧紧抱住他的腰,中年男子突然惊醒并被激怒了。

  他一边拼命扳着紧缠着自己腰部的手臂,一边用脚猛蹬大桥栏杆。救助者用身体抵住栏杆,拼命抵御着中年男子向外跃冲的力量。直到一位女警的加入,势均力敌的平衡才得以打破。中年男子最终被拉过了栏杆,三人一同摔倒在地。

  这是今年7月22日,发生在南京长江大桥上的一幕。救助者名叫陈思,2003年起他用休息日义务救助南京长江大桥上的自杀者,三年共救下99条生命,被称为“自杀守望者”。但是陈思依然不能挽留住所有在此踏上“不归路”的脚步。有关部门调查,仅2003年至2004年两年,就有234人在此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在全世界有诸多类似南京长江大桥这样的“自杀之地”,而大多数是风景壮丽的旅游胜地。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人千里迢迢跑到这些风景名胜地自杀?

  壮丽的风景让人有归属感

  壮丽的风景能满足许多自杀者告别世界前“享受最后一次”的心理。南京心理危机干预志愿救援中心主任张纯认为,一些女性甚至带着化妆包上桥,要在自杀之前先将自己粉饰一番。

  人在临死之前,财富、理想可能都不重要了,但是人的爱美之心却依然缠绕着他们。这也是为什么不少自杀者都希望找一个风光秀丽、景象壮阔的名胜作为自己的“最终归宿”的原因。而南京长江大桥景色宜人,这满足了自杀者这一心理需求———有归宿感。

  南京长江大桥建成于1968年,是我国桥梁工程的一大创举。对于经历过那段历史的人说,至今仍立于桥头的工农兵雕塑以及栏杆上200幅铸铁浮雕是那个时代的象征。因此,在南京长江大桥自杀的2000人中,中年人占有很大一部分比例。大桥代表着他们年轻时代,让他们有归属感。

  与壮阔景观相比,自杀者深感渺小

  体验过高空蹦极的人都会知道,当被坠落带动的气流吹动时,身体并不比一片树叶更有分量。美国心理学家斯科赫德曼说:“这种渺小感与自杀者的自轻心理完全吻合。”

  张纯主任也解释称,有自杀倾向的人,其自轻心理十分严重。他们会认为自己有如一粒尘埃、一只蚂蚁那样渺小而无足轻重。如果这种念头很强烈,他们会希望自己的死亡就像一片落叶一样悄无声息地飘落。这时,壮丽的景观更凸显个体的渺小,这吻合了自杀者自轻的心理。

  人的自杀潜意识在壮阔的景观面前较易受暗示

  一位父亲抱着两岁的女儿参观金门大桥。原本好好地与游客一起欣赏金门湾风景;但是忽然,他把孩子扔下海,自己随即跳下。没有任何先兆和理由。张纯认为,这很可能是到金门大桥的特殊参观激发了这位父亲的自杀潜意识。

  每个人都有自杀的潜意识。在现代城市中人们最常萌生此类经验,在登上摩天大楼时感到眩晕,进而受到危险诱惑,悲哀又神往幻想自己纵身跃下。这种心理动力被美国心理学家斯科赫德曼命名为“坠落欲望”。

  人的自杀潜意识在壮阔的景观面前较易受到暗示,一方面来自景观,奔腾的混浊的江水,巨大的漩涡都可能激发人的归属感和自轻心理;另一方面来自其内心,例如生活的不顺心会让人觉得死亡是一种解脱,这是一种极强的自我暗示,几经反复就可能演化为实际行动。

“如果发现本网站发布的资讯影响到您的版权,可以联系本站!同时欢迎来本站投稿!